農機作業:從“游牧”到“定居”
10年前,方城縣趙河鎮平高臺村的史豐坡扔掉鐮刀,開著自家的小麥收割機南征北戰,從一名“老麥客”成為老少皆知的“頭號農機大戶”,一年能賺十幾萬元。
如今,史豐坡成立了農機合作社,他的麥收“主戰場”鎖定方城及周邊。
“麥客”史豐坡身上的變化,恰恰折射出全省的現狀。今年三夏記者行走中原,發現各地農機作業都在悄然進行著一場變革:從轟轟烈烈跨區走千里,到各顯神通就地定居。
“搶”收割機變“搶”麥田
開了11年小麥收割機的王文瑞,今年沒親自收一畝麥。
“我現在就是為合作社聯系種糧大戶,還得先下手為強。”6月7日,在溫縣武德鎮一塊高產田,王文瑞正指揮幾臺收割機作業。
“按理說,高標準糧田建設和土地流轉,讓連片的平整地更容易機械化操作,正是農機大把掙錢的好時候。但事實是,收割機‘吃不飽’。”王文瑞解釋道,他所在的廣土農機專業合作社剛成立時,農民爭搶收割機,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這幾年,農民購買農機熱情高漲,僅溫縣小麥聯合收割機就由幾十臺增加到近700臺,再加上一些前來跨區作業的機器,農機開始過剩。
農機過剩,市場隨之逆轉。眼下,農民“搶”收割機變成收割機“搶”麥田。相對以往南至湖北、北到內蒙古“走千里”,廣土社如今作業范圍就是“八二開”,八成在溫縣本地,兩成在溫縣周邊。
“今年,合作社還頭一遭跟當地種糧大戶簽起協議,機收一畝優惠十幾元。”王文瑞說,“雖然掙得少了,至少能維持生存。”
廣土社的現狀絕非個案。記者從省農機局了解到,目前全省依法注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達5362個,比2007年年底增長9.7倍,其中聯合收割機數量超過15萬臺,相對全省8000多萬畝小麥確實已經飽和。有關專家表示,競爭必然帶來優勝劣汰,誰堅持到最后誰勝利。記者發現,不少農機合作社深諳此理,就近劃定勢力范圍“搶”麥田很流行。
跑馬圈地拓展服務
相對廣土社的“被動堅持”,清豐縣河山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應對之策是“主動出擊”。
從小麥收割機、玉米收割機,到播種機、拖拉機,記者看到,各色嶄新的現代農業機械整齊地排列在合作社大院里。
“三夏大忙,你們的機器怎么都在家閑著?”
“合作社的機器早出去干活了,這些是待售的。”理事長趙青山笑著說。
原來,為應對這場變革,趙青山帶領河山社開創了“農機經營+交易+土地流轉”的多種經營模式。目前,合作社流轉和托管耕地達1.5萬余畝,有效延長了機具作業時間;開展農機經營服務,年收入幾十萬元;開展農機新技術推廣服務,示范推廣了玉米機收、土地深松、小麥免耕播種等農機新技術。
“在農機服務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河山社創新運營模式,主動拓展服務范圍,不但擴大了經營規模快速發展,還提升了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濮陽市農業局總農藝師査健敏說。
資料顯示,農機專業合作社正成為全省土地流轉的“加速器”。2013年,全省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經營土地面積440萬畝,托管土地面積800萬畝,占全省托管土地面積的80%以上。
拉長上下游產業鏈
別的農機手只管收麥、播種,西平縣三毛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卻還負責免費清理麥場,運走麥秸。
“因為俺給麥秸找好了‘婆家’。”合作社理事長孫建超笑著說,麥收前就與一家造紙廠簽了500噸麥秸收購合同,包含運費每噸420元。“忙過這陣再買幾臺打捆機、包裝機,把青貯的玉米秸稈來個真空包裝,每噸的價格能翻幾番!”
能“看上”秸稈,因為14歲起就和農機打交道的孫建超預見:只靠農機作業就穩賺的時代已是“過去式”了。
“有啥可擔心的,現代農業能干的事太多了!”相比個別合作社的消沉,孫建超卻神采奕奕,“中央一號文件多年姓‘農’,國家支農惠農好政策連年出臺,投資農業就是投資未來。”
于是,合作社開始拉長上下游產業鏈,農業發展的“筐子”越裝越滿——
農機多了,他“以地養機”,流轉萬畝糧田讓合作社一半的機器都有活干;人多我優,他不但購買了市場急需的烘干機,秋后還準備購置無人機、無人收割機和播種機,讓現代化的農機替代緊俏的人工,以降低作業成本;把脈市場需求,他更建起幾座糧倉,搞起倉儲物流,預定的種糧大戶排起長隊……
“發展現代農業,從前強調機械化,現在更注重信息化與機械化的融合。”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李向東說。
(杜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