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利好引大象股暴動 投資者警惕股指虛漲跡象
周四午后部分大盤股集體異動拉升,推動滬指打破震蕩格局一度上漲近2%.但與此同時,早盤居于領漲地位的中小盤股卻沖高回落,利好擠出效應凸顯。這一現象表明,利好的脈沖刺激并未改變市場的結構性特征,投資者需提防指數"虛漲"效應。
盤中大盤股異動,主要緣于一則消息的刺激: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獲批,試點初期,滬股通的股票范圍是上證180、上證380的成分股,以及上交所的A+H股。由此影響,滬市的相關A+H股集體大漲。但奇怪的是,滬指大漲,創業板、中小板等指數卻相繼回落,此前權重與題材的蹺蹺板節奏再次延續。
其實就利好消息本身來說,既突然卻并不意外。近兩年來,由于創業板等小盤股的持續火爆,深市交投趕超滬市。滬深兩市的利益不均倒逼上海加快市場改革,無論是新興產業板、優先股試點、還是上市地自由選擇,還是周四推出的滬港互通,都反映出高層激活上海市場的意圖。同時,隨著IPO重啟臨近,監管層也需要提振藍籌以穩定大盤。
但我們廣州萬隆認為,由于IPO排隊堰塞湖依舊嚴重,投資者信心不足,且市場仍然以存量資金博弈為主。即使大盤股受提振,資金從題材股撤出回流滬市,但利好的實質性有限,只會強化市場的結構性特征、而非系統性機會的來臨。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手中無好股,則盈利難度依然較大。
因此,緊抓主線深度挖掘個股,不僅是當前也是未來較長時期的重要課題。投資者唯有緊跟主力的炒作邏輯,以改革轉型、政策導向、事件驅動、產業資本運作等為方向,才能踏準節奏掌握主動。
我們認為,一是市場化并購重組主線,該主線不僅獲得國務院出面推動,還具備化解IPO堰塞湖、激活市場存量資金的深意,炒作或貫穿全年;二是如地產、銀行等部分超跌藍籌,包括上述港滬互通的A+H概念,存在局部反彈機會;三是利好反應未充分未被爆炒的轉型產業題材,仍具備反復的小波段炒作機會,值得投資者挖掘布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