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倡導的亞太共同命運已成為地區共同愿望,但傳統的權力競爭話題似乎仍是該地區長期無法抹去的話題。美國《赫芬頓郵報》11月10日刊文稱,隨著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在北京召開,亞太地區戰略格局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它們在今年的全球局勢和中國的和平發展中都有體現。比較而言,中國似乎取得了更多的戰略主動權。
首先,美國所推崇的亞太地區“再平衡”戰略實質上是“平衡失調”的體現。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談及亞太地區再平衡時表示,他已將國際戰略的資金“賭注”投放在亞太地區,但收效甚微。美國政府試圖維持這一政策,并將其作為長期戰略,并在各種場合予以重申,試圖維持與亞太多國的同盟關系,并以此警示中國。但是該政府的聲明并沒有帶來任何實際性的效果。
近幾個月,世界各地危機四伏,如烏克蘭沖突、“伊斯蘭國”興起、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西部的蔓延等等,在美國戰略重心轉移亞太這一形勢下部分危機甚至不斷惡化。但是由于全球危機接連不斷,美國政府并沒有將這一策略擺在突出位置。相反,美國的對外戰略需要“再調節”和“再平衡”,其全球戰略重心不得不再次轉移到中東地帶。其工作重心也不得不從遏制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的發展轉移到傳統的反恐任務上,包括向“伊斯蘭國”(IS)和其他極端武裝分子發動空襲??傊S著美國卷入重重危機之中以及新敵的增加,美國的亞太戰略勢頭已大減。
其次,文章認為,美國開始玩起了“巧實力”(smart strength)外交?!扒蓪嵙Α蓖饨皇侵该绹趯嵤﹣喬霸倨胶狻睉鹇詴r所采用的三種策略,但它們都被證明是不成功的。
第一個策略是利用其它國家之間的矛盾。在領土爭端方面,美國支持日本、菲律賓和越南與中國抗衡的行為,這只能給美國自身帶來風險。若是給日本右傾自由派太多機會,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增長,也極有可能給美國帶來挑戰。而鼓動日本和菲律賓挑戰中國,美國最終將不得不承擔沖突帶來的后果。
第二是“再平衡”戰略中的“走鋼索”策略。美國試圖在中國及其亞太盟友之間實現平衡,但中國影響力的增長使得美國方面很難實現這種平衡。美國陷入各方的利益沖突的困境中。更糟糕的是,美國在平衡日、韓這兩個盟友之間的問題上也陷入了麻煩。
第三個策略是“發揮優勢,彌補劣勢”。盡管計劃聽上去很美好,然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實力被逐漸縮減的軍事預算所限制,且其他熱點地區的軍事沖突也分散了它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力量。美國必須警惕其展示軍事力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跨太平洋伙伴協議(TTP)的夢想也還沒有實現。
文章表示,日本安倍政府頑固堅持右派路線,試圖成為亞洲第一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在“成為正常國家”的借口下,日本政府試圖取消集體自衛的傳統限制,修改和平憲法,加強美日同盟,聯合其它國家對抗中國。日本對中國形成了直接挑戰,成為中國周邊地區一個主要的不穩定因素,然而日本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力量反對這一趨勢。
在印度方面,新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新政府采取活躍的國際外交政策和務實的國內改革措施。在與大國的關系中,印度試同多方取得進展,中印關系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在印度尼西亞,佐科·維多多當選總統,給國家帶來了新風氣。印尼政府宣布將于2015年建立東盟共同體并在東南亞國家聯盟中起到領導作用。其它主要地區國家紛紛展開競爭,力求與東盟建立更親近的關系。但東盟內部也存在矛盾。
俄羅斯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亞太地區,以彌補其在烏克蘭危機和西方制裁中受到的影響。經濟方面,俄探索在亞太地區的新市場以抵消西方制裁的影響;政治方面,俄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合作來避免遭到孤立。
由此,文章認為,亞太地區正形成新的三角均勢。復雜的關系調整過程重新形成了該區域的秩序和權力格局。就綜合國力和影響力而言,亞太地區六大力量及其排位依次分別是:美國,中國、日本、印度、東盟和俄羅斯。盡管美國名列第一,但卻從未將其主要精力放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發展上。相反,中國盡管排位第二,但卻一致將其主要精力放在亞太地區。就他們的相互關系而言,該區域的國家可以分為三組:美日同盟為一組,中俄合作為一組,印度和東盟為一組。就力量發展趨勢而言,美國的“主導力量”和中國的“主動權”將共生共存, 不同的是前者正在不斷減弱,而后者正在一步步增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