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編輯打理981個公號,人均20個,以8小時工作時長來算,24分鐘就得完成一個公號的內容生產和推送,讓人無法理解。
在自媒體內容創業的江湖上,又一起限制想象力的事曝光了:主營農藥、獸藥、游戲的瀚葉股份近日發布了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據預案披露,公司擬作價38億元收購量子云100%股權。而作為依托“微信生態圈”的移動互聯網廣告公司,量子云主要運營微信公眾號,旗下50個編輯人員運營的公眾號數量多達981個,這些公眾號累計粉絲2.4億。
考慮到重組或存在“追熱點”的風險,上交所發出問詢函,列了10項問題。包括這些公號是否涉及內容低俗、標題黨,是否會侵犯知識產權,有沒有違法違規記錄,能不能持續運營,客戶是否穩定持續,等等,直指量子云的運營、盈利模式和政策風險。
50個編輯打理981個公號,人均20個,以8小時工作時長來算,24分鐘就得完成一個公號的內容生產和推送。不僅上交所不理解,很多自媒體從業者也感到瞠目結舌。是否撐得起38億的估值,有待進一步資產評估,但做號的瘋狂和泡沫,也該被戳穿了。
和絕大多數自媒體一樣,量子云旗下的公號矩陣,雖然覆蓋2.4億粉絲(不考慮重合),但并沒有比較高階的內容建設。與其說是編輯,不如說是文字工業流水線上的計件工人,他們或許正是以輕車熟路的方式,快速地完成內容制作。
從效率上,這種生產模式不允許耗時持久的原創內容,但為了保證有產量和吸粉力,往往會在其他方面做文章。比如很多公號涉嫌侵權轉載,剪刀加糨糊式地洗稿,甚至明目張膽抄襲;而在內容制作層面,迷戀標題黨,打低俗內容擦邊球,迎合極端情緒,散播無腦雞湯,甚至炮制謠言。一句話,流量為王。
傳統媒體也追求傳播和流量,但恪守內容生產嚴謹負責的行業鐵律。新媒體江湖匪夷所思的地方在于,來自資本市場的青睞,卻讓新媒體行業的造富極限越來越夸張,以至于我們動輒看到過億的估值。以量子云為例,平均每個號的估值也都接近400萬元。
但建立在粗制濫造甚至洗稿抄襲之上的新媒體生態,精明的資本難道一無所知?當然不是。移動出行到社交到內容創業,流量依然是最大的利好。站在流量“圈地運動”的邏輯下理解,可以發現時下很多資本并不看重內容,因為內容消費者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瀚葉股份買的,其實是量子云這2.4億粉絲。因此,量子云內容再爛,不影響瀚葉股份董事長用“估值合理”四個字來回應,畢竟一個粉絲不到20塊。
唯流量至上的資本邏輯,會反過來強化自媒體純流量導向的內容邏輯。二者之間互為因果的共振,已經催生出一個扭曲的行業生態。
問題在于,這種扭曲可持續嗎?答案是否定的。數據顯示,公眾號2018年1月、2月的圖文打開率,已經從2017年3%的基礎,降到了2%左右。也就是說,靠低質內容圈住的粉絲,沒有真正的黏性,對粗制濫造的信息產生疲勞并離開,已經是正在上演的事。而且,建立在粗制濫造乃至抄襲侵權至上的內容運營與資本邏輯,其實,也站在了風險不可預估的火山口。
瀚葉股份收購量子云,其實是把時下一些新媒體內容運營的風險敞口進一步放大、前置,通過資本運作,讓資本市場和公眾為一些劣質新媒體的運營風險買單。
上交所此次問詢,在資本層面戳穿了新媒體造富的泡沫。在新媒體投資領域,資本只重流量而不重價值,這樣的投資邏輯本身就非常粗暴而荒唐。另外,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各大平臺不惜重金投入的“信息流戰爭”,不但缺乏真實的信息基礎,而且,可能還缺乏真實的信息受眾。不管是新媒體還是自媒體,有些自欺欺人的“神話”該終結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