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由此我國全面脫貧戰役正式打響。
一色的聯排樓房,村內村外名貴苗木郁郁蔥蔥,健身器材應有盡有,村口大水塘也砌得規整漂亮。市委書記的扶貧點,同在對面的村莊,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敗落。村民說,這幾年市里撥了1000多萬元資金改造村容村貌。但有人接著說,別看村子外表好看,市里只是砸錢搞外景,群眾不但沒有因此富起來,有的村民反而為了改建新房背了一身的債。(2月23日 人民日報)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由此我國全面脫貧戰役正式打響。扶貧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內容卻要做到表里如一。無論是干部駐村指導,還是引導資金扶持,都要做到遵守規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不是撒芝麻福利,不是簡單的蓋房子,壘池子,秀山水,更需有一個總體目標,不是一枝獨秀,更要百花迎春。
“十二五”期間,全國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億人減少到2014年的7017萬人,有5000多萬人摘掉了“窮帽子”,基本上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在回顧勝利同時,我們更要看到剩下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現狀,這些貧困地區比過去的已經轉富的地區更加困苦,條件更差。交通設施不完善,社會事業欠賬多,產業發展單調,經濟結構老舊,特別是一些山區和民族地區,受生活習俗、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再加之現行的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脫貧致富的難度更加艱巨。各地必須認清問題癥結,真正找準貧困點,對癥下藥,而不是簡單的靠一些領導干部駐村包點的影響力,引來一些上級扶貧資金,這種點芝麻式的扶貧,可以說效果不大。
一個市委書記的扶貧點,一色的聯排樓房,村內村外名貴苗木郁郁蔥蔥,健身器材應有盡有,村口大水塘也砌得規整漂亮。其實這是市里撥了1000多萬元資金改造村容村貌的結果,同老百姓的發家致富沒有什么關系,正如有百姓說,別看村子外表好看,市里只是砸錢搞外景,群眾不但沒有因此富起來,有的村民反而為了改建新房背了一身的債。還有村民說,全市除了市委書記、市長掛點的兩個村投的錢多、搞得漂亮,其他干部掛點的村,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緊鄰的村子依然敗落如斯,令人唏噓不已。領導干部扶貧是好事,但必須實事求是,撲下身子了解群眾困難,而不是搞面子工程。農村發展,如果不在調整產業結構,科學布局種養上下功夫找項目,簡單的靠著上級扶貧資金給養,能用多久?
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農業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一環。必須正視農村人口基數大、面積廣的特點,特別是其中7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僅靠著一些扶貧資金幫助建設,遠遠不足。各地政府必須找準問題切入點,盤活用好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做文章,將農民富余勞動力解放出來,就近轉化部分農業人口,推進小城鎮化進程,相信隨之政策的不斷完善,全面脫貧必定如期實現。(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