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學“毒跑道”事件頻發,據不完全統計,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及四川等地,均有學校新鋪設的跑道散發刺鼻氣味,并有多名學生出現流鼻血、咳嗽、頭暈和反復發燒等癥狀。
北京校園疑似“毒跑道”事件已有5起。放眼全國,不僅是北京,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江西、河南等地的學校,都出現了多起學生流鼻血、咳嗽、頭暈、反復發燒等癥狀的意外事件,“禍首”均指向塑膠操場。“(6月12日人民網)
中小學“毒跑道”事件頻發,據不完全統計,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及四川等地,均有學校新鋪設的跑道散發刺鼻氣味,并有多名學生出現流鼻血、咳嗽、頭暈和反復發燒等癥狀。央視《新聞1+1》、各地方媒體等紛紛披露”毒跑道事件”背后的種種利益鏈和尚處空白的行業標準。一時之間“毒跑道事件”把這本該讓孩子自由奔跑的天堂推向了深深黑漩渦之中。然而,各方的關注已經相關部門的回應并沒有使“毒跑道”問題終止,反而有增無減,成為了學校和家長的心頭之患。
分析人士曾指出,塑膠跑道生產是個“靠良心和自覺支撐的行業”,因為塑膠跑道的國家標準只是推薦標準根本不是強制標準、更沒有明確的檢測標準,即使不達標也難以追責。也就是說,對“毒跑道”的肆瘧,有關方面根本就沒有設防,處于一種監管缺失的狀態。以至于在這些年中,塑膠跑道早已成為各中小學校和大學的“標配”設施,卻并未按“環保要求和標準”去做,基本處于原地不動狀態。而當發生問題后,相關部門并沒有吸取教訓,引起高度重視形成有效監管。此外,也正由于缺少監管,缺少標準,塑膠跑道的建造多有暗箱操作,為取得非法利潤,在招投標、采購、建設施工等各個環節,難于沒有權錢交易等蠅營狗茍之事。以至“毒跑道”毒害健康事件屢屢發生。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個“毒跑道”產業鏈條上不僅存在無良知企業的偷工減料,更有相關部門不作為的懶政。要想讓“毒跑道”有個終點,就必須從源頭至產業鏈下游全面遏制。不僅要制定詳細的標準,更要發揮法律的權威性,用法律制裁、終結“毒跑道”。這既是公眾的期待,又是公正的檢驗。也惟有法律,才是校園公共設施質量和安全的“守護神”。(司晗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