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8日,我和幾位同事到一個以純農業生產為主的鄉里去看望駐村的朋友,朋友在村里任第一書記。這個村莊千余口人,有700余畝糧地,1100余畝蘋果園,屬于土地肥沃、平坦的糧區。全村150余人在外打工,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4300余元。村里集體經濟很薄弱,僅靠集體的土地外包年收取1萬余元維持日常運轉。鄉里每年給村里預算5000元辦公經費,據村干部講這些錢僅夠訂報刊雜志,村里根本得不到。全村有10%左右的村民信基督教,在外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有近20個,村民中有55人吃低保。村里的基礎設施較好,近幾年來,硬化了水泥路,用上了自來水,三分之一村民住上了二層樓,村委會的院子很大,有硬化的籃球場,有老年人活動的門球場地,有體育部門配送的基本健身活動設施。上世紀七十年代建起的戲臺很正規,目前已破爛不堪,四處漏水。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辦公室雖舊,還算干凈,里面有河南省文化部門配置的農家書屋設施和數百本各類書籍。閑談中村民們普遍認為,眼下在農村種地不掙錢,外出打工越來越難。今年的蘋果銷路不好,農民收入有所下降。村里雖有文化設施,但活動有限,20多年了僅在今年市里送戲下鄉活動中唱過一次戲。村民們渴望有一個強大的村級集體經濟;60歲以上的人有人給養老;在縣城、鄉里或本村種地就能有收入;人均兩畝地永遠也富不了,土地集約到種糧能手手里會好一些。
農村的衛生狀況令人擔心。房前屋后,道路兩側、房頂樹梢、溝里、荒坡、地邊,塑料袋隨處可見;莊上牛糞、雞糞、人糞、狗糞遍地;尤其是生活垃圾亂倒亂放;院落四周雜草橫生,樹葉亂飛。村干部講:鄉里有三臺專門拉垃圾的汽車,但鄉里養不起,也沒有使用。村里的生活、建筑垃圾主要堆放在一個水塘內,一旦有大雨,垃圾占了水路,很是危險,另外,村里沒有污水處理系統,夏季污水橫流,有一種怪味。
我們和村干部們一塊探討農村的衛生狀況,他們說:每個村都是這樣,沒有辦法。仔細分析,造成衛生狀況堪憂的原因:一是農民講衛生的觀念尚未形成,一方面農村的水資源有限,基礎設施差,講衛生的條件有限,另一方面,村民對不講衛生、傳染病、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二是傳統的亂丟亂扔垃圾的習慣根深蒂固,過去的生活垃圾倒在自家的糞池里,變成農家糞上地,現在都改用化肥,不用農家肥了,垃圾沒有用處。三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的惰性反而在加大,他們中很多人寧肯在家歇著,寧肯靠墻跟聊天,寧可打麻將斗地主,也不愿去清掃街道上的衛生,自由、懶散慣了,為圖方便就將垃圾隨手亂倒亂放。四是農村有空地,不收費,有些人把城市、鄉鎮的生活和建筑垃圾拉到農村來倒掉,農村的塑料袋、地膜等污染很難在短期內消除。五是農村的衛生設施不健全,垃圾中轉站,化糞池,下水道、水沖廁所、沼氣、豬雞圈養等設施跟不上,甚至根本沒有,村民們無處倒垃圾,農村人少了隨地大小便也方便。六是沒有把農民們組織起來并對其行為進行教育,宣傳工作也跟不上。七是村三委班子作用發揮不明顯,集體經濟的空殼,上級財政的緊張,轉移支付的辦公經費少得可憐,加之稅費改革后干群關系的變化,使農民們對組織的依賴在淡化。八是村干部講,現在讓村民干什么都要錢,義務勞動早就搞不起來了,黨員年齡大了也帶不起頭了。九是集體經濟太薄弱,村里根本無能力維護已經建好的公共設施。聽了這些,很讓人糾心。
朋友是性情中人,素質很高,頗有涵養,大學畢業后在機關工作,又任辦公室主任多年,口碑很好。駐村兩年多來,工作認真,為老百姓和村里辦了很多實事,村民評價極高。他對村里的情況了如指掌,交談中他講到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暴露出來包括體制在內的很多問題。他經常在思考農民的增收、國家對三農的投入機制、農民的社會保障、新農村建設等問題,對搞好農村工作他有自己獨到的看法。談到新農村的建設、城鎮化建設和社區建設,我們 和農民們一樣充滿著信心和希望,但是也很擔心將來會發生大躍進式的浪費或違背農民的意愿的事情。在談到農村的衛生狀況時,我們共同的看法是:國家應該在農村來一場衛生革命,先從水源、食品安全和垃圾回收開始,然后再從生活習慣上改變,最后轉變觀念。衛生工作搞好了,不僅能保障農民們飲水和食品安全、更有利于人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能改善村容村貌,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尚柏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