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社會的發展基礎在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根源在于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發展關鍵在于創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給人才足夠的發展空間。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著力于用制度破除社會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中對人才發展的諸多束縛,讓人才在健康的環境中“多一度自由,多一度發展”。
這一度是自由,著力為人才減少壁壘。人才是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價格和供給條件流動。因此,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不盡平衡的條件下,更應該為人才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何謂“自由”?自由就是能夠根據能力的差異來做好職業的選擇。正所謂“常格不破,人才難得”,如果人才需要背負諸如戶籍、身份、地域、學歷等的包袱,如何能夠完全凸顯出能力?《意見》中著力做好如身份限制、地域要求等行政干預的“減法”,讓人才少一度后顧之憂,做好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人才服務的“加法”,讓人才“動”起來。
這一度是平臺,著力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小疵不足以損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長才”,在《意見》中,僅僅“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這一條就獲得群眾的紛紛點贊,試想,一個在專業知識上面非常優秀的人才,因為英語成為“攔路虎”而被攔截在硬杠杠之外,讓人唏噓。其實,放松英語和計算機的硬性要求,是《意見》中對僵化的人才評價機制進行改革的一個側影。除了這些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的“一刀切”機制,還有教學模式,人才工程,資金融資等平臺建設。正如歌德所說,“對于某些人才,應該允許他們各有千秋。”健全人才引導機制,打破“一刀切”,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人才“長”起來。
這一度是培育,著力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好風氣潤澤后世。對人才培養來說,暢通能進能出,能上能下機制是實現人才隊伍“活”起來的重要抓手。只有流動起來的水才不會成為一潭死水,《意見》中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政府、用人單位等多元化的需求和評價,為人才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明確“下”的規則,讓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有效建立起能激發人才創業積極性的新機制,讓人才“活”起來。
抓好配套建設,人才方能有所作為,抓好平臺建設,人才方能不斷涌現,抓好激勵機制,人才方能不斷提升。《意見》的印發,讓我們對人才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充滿期待。(李熙)
整合人才資源,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才能用好用活人才,讓人才管理機制更加靈活高效,才能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推動國家和地區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央下發人才改革的意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黨和國家事業中來。” 這就要求各級政府部門要大膽啟用有才干的人。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人才在國家發展和民族興旺過程中產生的作用不用累述。因為無數史實已經證明:人才就是希望。
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著力破除人才發展的各種障礙,力求聚天下英才用之,在全社會營造識才、愛才、用才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