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新京報)
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理”與“情”的融合。“法”講究的是理,“理在事行,理在物行”,法講究的是有理有據。在法制下有相應的規章制度約束黨員干部及人民群眾的行為,有“生硬”的規則條款指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法的強制性保障公民的權利,又規定公民的義務。但是,單靠法律維護社會秩序,會讓社會缺少“人情”,或者會出現一些偏執,畢竟有些事情,雖然沒有違反了法律,卻也讓人民群眾難以接受,為社會不齒。
道德其實就是法律的“潤滑劑”。道德講就的是“情”,“誠實信用,鄰里有愛,樂于助人”都是情,如果能夠利用好道德的“軟約束”,讓道德與法制結合,形成“情理交融”,社會自然其樂融融。
就拿黨員干部的行為作風來說。如果單是依靠制度,把領導干部的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設立實施嚴格的用人制度、審批制度、監督制度,只是用制度來規范,可能會讓政治生態干凈、穩定。但是如是忽略了黨員干部的精神需求、事業追求、生活渴求,只是一味的對其要求,即便政治生態穩定,那么也會如同“一潭死水”。
所以對黨員干部的行為作風整治還需運用德治,注重人文關懷。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注重工作作風政績的同時對工作態度與成果予以肯定;培訓教育黨的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反“四風”建設,使其從內心理解并在行為接受,幫助認同黨組織的各項精神。
如是,法治與德治兩手抓,狠抓規章制度的同時注重認為情懷,“剛柔并進”“軟硬兼施”,方是治國理政的“法寶”。(胡臣臣)
深入學習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僅要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文本”,而且要面向它所直面和揭示的“問題”,把握貫穿其中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
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存在一些市場亂象,一些企業制定不公平格式條款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篡改產品表示日期,違法銷售不合格或者不符合標準的產品。
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征程已經開始,只有時刻繃緊紀律之弦,講政治、講規矩,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為人民,一定能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
今天(7月7日)上午,由省委宣傳部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共同舉辦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研討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各大高校和河南省社科院的150余位專家參會。
只有在開放中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這是被歷史所證明的道理,大塊頭經濟體尤其需要引領開放型經濟潮流
第十屆稅收征管論壇大會11日在北京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力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開啟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征程。
中國道路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新模式,證明通往現代化并非只有華山一條路。
規劃《綱要》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蘇南有條件的.....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與發展最為重要、最富特色、最為有效的組織形式和實現途徑。
過去與未來在這里交匯、國計與民生從這里起步,在中國的政治坐標中,“兩會時間”具有特殊的意義。縱覽兩會前夕的民意激蕩,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激發了廣泛的社會共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高舉起改革開放旗幟,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推動新一輪改革大潮涌起。政治體制改革面對新形勢新發展,固基礎、破難題、謀長遠,堅持中國道路、構建法治體系,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不斷改革創新,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歷史掀開嶄新的一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大幕已經拉開。迎著“中國夢”的朝陽,我們萬眾一心,奮力前行。
習總書記深化改革的重要講話,吹響了改革的號角,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