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省政府新聞辦、省衛生計生委在南昌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奔小康路上,我省有信心、有決心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因病掉隊。2016年,全省因病致貧戶數由2015年的29萬戶減少到18.2萬戶,減少10.76萬戶,減幅37%,占全省脫貧戶數的44.73%。下一步,全省各有關部門將圍繞我省列出的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政策清單和貧困人口健康服務清單,落實職責,推動健康扶貧工程取得實效,保障農村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6月13日《江西日報》)
全面脫貧攻堅如今進入到最關鍵的決勝時期,未來3年,要持續深入脫貧,必須清楚幫扶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扶貧攻堅之所以面臨重重困難,在于致貧因素極為復雜,除了受地理偏遠、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匱乏等制約外,有病難醫也是重要的致貧因子。數據顯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戶在所有貧困戶里的占比達44.1%。在不少邊遠山區貧困家庭,只要一個人病了,不僅自己喪失勞動力,也沒辦法增加家庭收入,而且家里的人財物都要圍繞他治病,如果治不好,全部都陷進去了,形成惡性循環,不但父母這一代貧困不堪,還因全部財力物力用在治病而無力供養子女讀書,耽誤下一代的前程,毀掉子女實現命運轉折的希望,導致代際貧困。江西健康扶貧可謂為打贏扶貧攻堅戰下了一副好藥。
扶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從精準脫貧到徹底脫貧,首要的是讓貧困戶增加脫貧的內生動力,這個內生的動力是什么?首先要身體健康,有體力,對于那些因病致貧者,脫貧的前提是讓他們擺脫疾病困擾,擁有健康身體,方能有體力、有活力、有干勁實現徹底脫貧。江西制定實施《江西省健康扶貧工程實施方案》,實行“四升三降三制度”,為貧困人口建立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保險、醫療救助“四道醫療保障線”,織密了貧困人口醫療保障網,進一步提升了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和健康水平,對于重大疾病,實行兜底治療,從根本是解決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發生,為徹底打贏扶貧攻堅戰兜住了“底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重點是貧困地區,難點是因病致貧人員,因為重大疾病已經成為橫亙在貧困人口脫貧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如何掃清這只“攔路虎”,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因病掉隊,江西在行動,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這說明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雖然是個頭疼事兒,但只要用心、用情、用力,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做到精準施策、精準“治病”,靶向治療,抓好醫療扶貧,遏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扶貧攻堅戰就一定會勝利。(樂兵)
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不同層面的幫扶,真正做到因戶、因人而異的精準化,防止齊步走、一刀切的做法,確保貧困村貧困戶生產生活全面提升,貧困面貌得到徹底改善。
在楊建國看來,述評談了扶貧攻堅的核心,是要抓“落實”,談了扶貧攻堅的方法,是要敢于較真碰硬,談了扶貧攻堅的責任,是要靠問責“一把手”。
截至昨日,睢縣縣委統戰部、縣總工會、團縣委等部門組織開展的扶貧攻堅助學活動,助學金額達44.3萬余元,幫助276名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
扶貧工作的“三真”要求,說到底也是廣大群眾發自心底的渴求。舍得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勿容置疑,舍得是“真扶貧”應有的態度。
把扶貧開發擺在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位置,對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確保社會穩定、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這樣的工作組,河北省和保定市向阜平派出了155個,由462名干部組成,進駐154個村,占阜平縣所有行政村的三分之二,其他村也有縣里派駐的工作隊駐村。據河北省委辦公廳駱駝灣駐村工作隊《工作總結》記載,駱駝灣村這一年打了4眼機井,花了240萬建了4個塘壩,斥資400多萬,修了近16公里的進山公路。
近日,浚縣長豐小學多部門聯動,認真篩查,強化責任意識,推動貧困生補助工作順利開展。
近日,西平縣蘆廟鄉黨委、政府把精準扶貧作為當前重中之重工作,列入議事日程,調整思路,制定措施,上下齊動,群策群力,全力以赴決戰扶貧攻堅,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西平縣蘆廟鄉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高度重視,精準發力,穩步推進扶貧攻堅。他們根據貧困戶致貧原因,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尋找幫扶措施,為貧困群眾提供各種就業機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旅游扶貧是鄉村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從資金項目、人才培訓、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幸福夢連著小康夢,小康夢連著中國夢,創新扶貧模式,堅定脫貧決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搞好精準扶貧工作,早日致富。
甘肅省東鄉縣柳樹鄉紅莊村,村民馬他非勒將手伸進已經裂縫的墻體,因為沒有錢整修,一家人至今住在危房里(3月15日攝)。這,就是四川省大涼山區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村民爾日書進的家。
當前,鄉村旅游日益火爆,一系列旅游扶貧政策的出臺,為貧困人口搭建起了一條旅游脫貧之路,讓他們得以融入旅游經營、分享旅游發展成果。
李保國,年僅58歲就離開了熱愛的事業,卻為太行山區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讓人民永遠記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