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接近藥監系統的人士透露,網售處方藥將會在2015年1月開閘,隨著網上售藥限制的放開,網上開藥店成為醫藥行業首要籌備的大事,以往傳統的藥店渠道逐漸受到冷落。
而隨著此種渠道終端的變革,受影響最大的是曾依賴傳統渠道年熱銷3萬億元的大健康產品。
或許,醫藥電商的步伐是快了些,去年醫藥行業的人們還預計醫藥電商的熱潮會在2年內到來,現在看不到一年時間。
陳良超是澳大利亞生命力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旗下的膳食營養補充劑最先感到渠道變革趨勢的來臨,在互聯網電商的沖擊下,以往主要的藥店渠道逐漸萎縮,而線上的量雖然不斷增加比以往有了增幅,但遠趕不上下降的幅度,模式的創新和改變在所難免了。
劉成是國藥連鎖藥店安徽藥店的店長,今年以來,他感覺銷售非處方藥、保健品的網上藥店成倍增長,給傳統實體店鋪帶來的壓力非常大,店內保健品銷售形勢不斷下降,部分傳統保健產品的利潤率也多次下調,其中有的已經下調10%左右,“利潤率越來越低,但不下調更難活。”劉成稱大健康產業的渠道轉型必須開始了。
而據業內人士預估,隨著這場渠道變革的開始全國40多萬家實體藥店將迎來整合潮,其中1萬多家藥店隨著2016年GSP的大限來臨而被整合。
渠道轉型
萬億大健康產業的渠道變革大潮真的來了,“來的像西藏的風一樣刺骨。”劉成緊了緊身上的棉衣。
這一場醫藥企業由線下轉到線上的渠道轉型,或許確實如保健品類企業所說,是政策所迫,如果互聯網售藥渠道開始得再遲一些,電商的腳步再慢一些,大健康行業的渠道轉型就沒有這么迫切了。
但這一切還是來了。
今年5月底,國家藥監局發布網上售藥征求意見稿后,電商們聞風而動,以嶺、九州通、七樂康等等開始籌備線上業務。尤其是12月初阿里健康將網售處方藥鐵鎖撬開之后,這個市場開始變得瘋狂了,移動電商類APP丁香園融資7000萬美元,春雨醫生融資5000萬美元。
而原本沒有涉足電商的制藥企業也開始紛紛砸重金打造線上渠道。
據證券人士分析,互聯網售藥開閘后,醫藥電商市場將至少擴容4倍。而2013年全國網上藥店的銷售額為42億元。今年,醫藥界預計將達到70億元左右。
電商市場的繁榮,勢必下挫實體藥店行業的業務勢頭,沒有線上渠道的藥店、制藥企業,尤其是傳統保健品企業開始慌了。“以往的網上藥店銷售中,事實上賣的大部分是保健品。”據京東醫藥城一位人士透露,網上保健品的銷售額有時占一些企業總銷售額的15%左右。
大頭還在線下,但網售藥品開閘后,零售端的風頭幾乎都被搶走,伴隨著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簡稱GSP認證)核檢的到來,傳統藥店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據醫藥流通業人士分析,電商的熱潮加上GSP認證的關卡,將有至少10000家左右單體藥店面臨被兼并或淘汰的威脅。
國家藥監局2013年6月正式實施新版GSP,規定所有零售藥店必須配備執業藥師,而全國執業藥師數量較為短缺,2016年6月即是GSP的大限。
事實上,這一政令將全國30多萬家單體藥店推上風口,而剩下的10萬家左右大型連鎖藥店首先在行業內占據執業藥師資源。
藥店行業的變革,推動了保健品企業渠道轉型的加速,部分傳統保健品企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2012年時,網上藥店的趨勢剛剛明朗,那時年銷售額不到17億。”陳良超感嘆,沒想到渠道變革來得這么快,更沒想到自己這么快就被迫涉足電商。目前他也忙著強化線上線下聯動,以實現與消費者更直接的溝通。他想打造更為完善的電商服務,準備構建起由網上平臺、渠道終端、用戶所共同構成的一個閉環的生態系統。
據藥店行業人士透露,以往大健康領域傳統保健品的利潤率保持在15%到30%之間,隨著電商行業的沖擊,利潤率逐漸攤薄,部分產品低于10個點以下。生產工業的利潤率以往在20%到30%之間,現在也在逐漸下降。“如果下降太嚴重,市場的渠道費用不縮減,企業就要微利或者白干了。”湯臣倍健一位銷售經理認為,不管情不情愿,這場轉型已經到來。“未來,可以預見的一個趨勢是生產企業對利潤率的掌控主動權會更大。”陳良超認為,隨著自建電商的興起,以及電商市場的繁榮,大健康領域中的多數產品,如膳食營養補充劑等快消品,將會走入尋常百姓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