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年前誕生的“雙十一”,再到兩年前誕生的“雙十二”,電商一步步造節,一步步創造銷量神話。
今年已突破1萬億年銷售額的阿里系,在年末最后一場電商狂歡即將落下帷幕時,向本報記者揭秘了電商造節的臺前幕后。
1問
我們為什么要造節?
“11月11日是光棍節,過節的都是年輕人。那些宅男宅女反正待在家里也沒啥事兒,讓他們上網買東西吧。”昨天,淘寶網公關部經理吳昊笑著告訴記者。
于是,“雙十一”在4年前誕生,并在今年創造出一天狂賣191億元的銷售神話。
嘗到了甜頭的阿里系發現,僅僅是“雙十一”,并沒有把大家的消費潛力挖掘出來。于是,去年的“雙十二”諧音是“要啊要啊”,也被他們瞄上了。
一撥又一撥造節,努力“掏”著網購族的錢包。
2問
雙十二為什么不公布銷售額?
雙十二,阿里系為啥不公布銷售額?
吳昊解釋說,今年阿里系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萬億元,這是一個里程碑的數字。在做“雙十二”之前,公司并沒有給出銷售考核任務。
“‘雙十二’是要再創下一個像‘雙十一’一樣驚人的數字呢,還是要留下一個創新的東西?”吳昊說。
“雙十一”設立有門檻,只有1萬多商家有資格進入銷售系統。但這次“雙十二”不設門檻,所有商家都可以參加活動。商家打多少折、優惠多少,自己和消費者“商量”。
“參與活動的,90%以上是中小賣家,而我們的愿望就是讓‘小而美’的企業借助這個大平臺,能有所收獲。”吳昊說。
的確,對引領消費變革的電商而言,不創新,毋寧死。“我們不想讓銷售額‘綁架’了我們的創新。”吳昊解釋說。
3問
我們的營銷
和線下商家有什么不同?
眼花繚亂的電商促銷,引起傳統商家高度關注。自我審視,電商覺得自己的營銷和線下商家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更大膽、更創新。”吳昊說。
互聯網“長尾時代”的本質就是大規模定制。傳統工業經濟的商業模式是少品種、大批量的規模經濟模式,而后工業化時代的商業模式,是客戶驅動先銷后產的大規模定制模式,小批量,多品種。
通俗地說,線下商家的營銷是“我有啥,你買啥”,而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則是“你買啥,我賣啥”。
“雙十二”淘寶網獨特創意“愿望清單”,讓消費者先收藏、商家再備貨的模式,正是悄然到來的這場消費革命的最佳體現——個性化消費、柔性化生產。
Why
釋詞:為什么
引申:電商內在策劃解密(首席記者 王魯峰 見習記者 趙黎昀 實習生 孫曉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