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華帶著重達25斤的甘薯
映象網商丘訊(記者 曾巖 韓培培 閆繼紅 文/圖)在10月8號的商丘食品博覽會展區里,最吸引人們目光的當屬E廳里重達25斤的甘薯。
據了解,這種甘薯稱商薯19,是我國著名育薯專家雷書聲和助手李淵華用SL-01作母本,豫薯7號作父本,包羅64個國內外良種遺傳基因雜合體的雜交的新品種。
這種紅薯葉片呈心臟形,葉脈全綠色,莖蔓比較粗,長短及分枝中等。結薯早而特別集中,比較容易收刨。薯塊多而勻,表皮光潔,上薯率和商品率高。表皮是深紅色,肉色特白,曬干率36-38%,淀粉含量23-25%。因為比較好吃,被農民譽為“栗子香”。
由于薯形漂亮食味優,市場售價比徐薯18每公斤高5-8分錢。連續兩年參加全國區試,鮮薯和薯干產量居首位。特別在平原地區,產量比徐薯18增產近1倍,是徐薯18的理想替代品種。一般畝產量:春薯5000公斤,夏商薯19薯3000公斤左右。
新一代國審品種商薯19
商薯19作為新一代國審品種,有著極其優良的品質以及極高的產量,由于該品種有著適合食用及加工的雙重性能,所以該品種市場需求極大。
目前,豫東甘薯研發中心在睢陽區的馮橋、李口、高辛、閻集及虞城縣店集等鄉鎮流轉土地種植無公害紅薯7000多畝。該中心主要從事甘薯新品種的研究、示范、繁育、推廣,現有育苗基地200畝,年繁育脫毒紅薯新品種100多萬斤、薯苗1000萬株。“商薯19”等脫毒紅薯新品種已經推廣種植幾百萬畝,遍布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省。
李淵華,小有名氣的農技"土專家" 。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研究生。曾獲"中國-歐盟農業技術中心2000年度中華農業科教神內基金農技推廣先進個人"稱號,被團中央、國家科委評為"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被團省委、省科委評為"河南省新長征突擊手"、"河南省青年星火帶頭人"、“河南省勞動模范”。曾帶領村民完成20多項農田科技實驗項目,獲6項省、市科技成果獎。
李淵華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萌發了搞新品種的念頭。1993年春天,他投到商丘市農科所研究員、我國著名甘薯專家雷書聲的門下拜師求學。雷書聲給了他7棵稀有紅薯種苗,并交給他培育雜交優質品種的任務。李淵華欣喜若狂,一到家里就扎進了實驗室。栽培、嫁接、受粉,在李淵華的精心呵護下,7棵"苗寶寶"當年就結出雜交種子100多粒。1994年李淵華將育出的30多個"實生系"的"實生苗",分系扦插進大田。經過連續幾年不懈選育,終于培育出了SL-01、SL-19甘薯新品種,并在市、省、國家三級農產品新品種"區試"中一舉成名,受到全國農業專家和廣大農民的關注。
為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收入,2002年6月,李淵華帶領李樓村村民建成30畝新品種甘薯試驗基地,當年連薯帶苗買了15萬元。看到巨大利潤,當地群眾搶著種植新品種甘薯。為給群眾鋪好致富路,李淵華投資8萬多元興建了兩座可容納數十萬公斤鮮薯的現代化儲藏庫,并與鄭州、武漢等地食品廠家簽訂了聯合開發甘薯系列保健品的協議,努力引導農民向甘薯深加工要效益。
2005年成立馮橋種植協會,于2008年成立豫東甘薯研發中心。除了種糧食,還是遠近聞名的農業科技專家、“甘薯大王”,并獲得河南省優秀農村實用人才、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眾多榮譽。豫東甘薯研發中心和市農科院聯合研制的“商薯19”2003年通過國家審定,2005年獲得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商薯19”原代號SL-19、968-19,2004年由河南省定名為“商薯19”,是我國著名紅薯育苗專家雷書聲和其助手李淵華等用SL-01作母本、“豫薯7號”作父本,包羅64個國內外良種遺傳基因雜合體的雜交新品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