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下,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發展新理論。
當代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是發展問題。對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是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必然要求。為此,要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下,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發展新理論。
一、生產力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發展理論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生產力成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問題。近年來,雖然一些學者已經開始重視生產力的研究,但是,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研究對象的表述都還是明確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研究只是處于“被聯系”的地位。即聯系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系。實踐證明,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以生產關系為對象,不以生產力為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和領域就會顯得越來越窄,對中國經濟的解釋能力也將越來越低,從而難以科學地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其他各流派的經濟學理論都在搶奪發展生產力領域的話語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占領這個領域,就會失去這個領域的話語權和指導權。提升生產力在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其必要性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由社會主義的發展任務決定。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界定,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的任務是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高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條件。特別是經濟落后的國家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的相對落后,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最大制約性是生產力落后,而不是生產關系的落后。
第二,由社會主義所處階段決定。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并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明確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且明確這個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這里,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提了出來。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被界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由此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
第三,由經濟發展的實踐決定。理論是對實踐的概括。中國用不太長的時間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十四億人口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即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即使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仍然處于世界前列,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源。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顯然不能用別的國家的發展理論來說明。其主要緣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解放了生產力,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發展了生產力。
中國的經濟發展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而不是由別的經濟學來指導的必要性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發展有其特殊的國情,任何外國的發展理論都難以正確指導和說明人口眾多、城鄉和地區發展極為不平衡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問題。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問題離不開生產關系分析,只有政治經濟學既研究生產關系又研究生產力。兩者結合在一起產生的理論才能準確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需要利用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明確為相互聯系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僅要研究生產關系,也要研究生產力,而且要把對生產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進國民財富作為目標和歸宿。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學自身的要求??梢哉f,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基于這個研究對象和任務的理論突破而逐步建立的。
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的生產力的內容應該包括哪些呢?鄧小平指出:一個是解放生產力,一個是發展生產力。需要把兩個方面講全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边@樣,對生產力的研究應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解放生產力,二是發展生產力,三是保護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就是要建立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解放生產力涉及的是生產關系的完善和改革。其基本要求是根據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推進改革開放,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機制。包括基本經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基本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改革和完善等。在這里,解放生產力是動力,發展生產力是目的。如果說解放生產力基本上屬于生產關系層面,那么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則屬于生產力層面,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能僅僅靠解放生產力的途徑。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合起來就是經濟發展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包含體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性經濟發展學說,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大拓展,它不只是研究生產關系,不只是談姓社姓資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能穩定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才能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只是發揮思想教育功能,還是國家和企業經濟決策和經濟政策制定的指導。
二、回應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的重大經濟發展問題需要理論創新
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作為導向的問題與所處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政治經濟學理論更要關注所面對的經濟處于什么發展階段。因為處于什么階段就有什么樣的發展目標、什么樣的發展方式、什么樣的發展環境以及什么樣的發展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生產關系層面明確了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由此創新的理論正確指導了我國近40年的改革開放。但在生產力層面,同樣需要明確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創新發展理論。因此,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當代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出發,建立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但已有的發展理論基本上是基于低收入階段的。中國在低收入階段向中等收入階段邁進過程中面臨的發展問題,是擺脫貧困進入小康。發展的重要路徑是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相應的發展理論主要涉及:追求GDP的增長,高積累低消費,以高投入追求高速度,粗放型發展方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等等。應該說,這些發展理論對我國擺脫貧困,由低收入階段進入中等收入階段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問題是當我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如果繼續延續這些發展理論,沒有發展理論的創新,就難以指引新的發展,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現階段我國經濟已具明顯的中等收入階段特征。一是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二是我國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已經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三是農業增加值比重降到10%以下,我國已經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四是城鎮人口超過50%,我國已經進入了城市化國家。在此新的歷史起點上,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發展任務是要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與過去的低收入階段相比,中等收入階段的經濟正在發生重大轉型,新的發展任務也隨之提出。概括起來,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面臨的重大發展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中高速增長的可持續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近40年里,我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處于高速增長狀態。但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增長速度也必然將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最主要的原因有:一是物質資源和環境資源的供給到了極限。二是隨著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放慢,低成本勞動力供給也到了極限。三是供求結構嚴重失衡。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居民的消費需求不再滿足于溫飽問題而開始轉型,更為關注健康、安全、衛生、檔次方面的需求。但生產和服務卻還停留在低收入階段的供給,勢必產生有效供給不足與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出現過剩問題。因此,要使中高速增長得以持續,需要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尋求新的發展動力。
其次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爸械仁杖胂葳濉笔前l展中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普遍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涉及發展模式問題。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難以擺脫低收入階段的發展模式的后果就是,既無法在收入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但實踐證明,并不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會陷入這個陷阱。像新加坡、韓國等一些后發國家就靠現代化的過程跨過了這個陷阱。雖然我國也存在這個威脅,但并不等于就一定會陷入這個陷阱,這就需要在科學的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發展來跨越它。
第三是發展平衡性的問題。在低收入階段,為了迅速擺脫貧困,需要推動GDP的快速增長,實行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平衡發展戰略。但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不平衡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需要補齊短板,主要包括:農業現代化的短板、農村發展的短板、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短板、生態文明的短板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短板。這些短板不補齊,很難說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更難說進入高收入階段。
上述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面臨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發展問題,正是創新發展理論的起點和動力源。在低收入階段的發展問題,實際上只是增長問題,目標單一。而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發展就不只是增長問題,還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不僅僅是要擺脫貧困,公平分配、增加社會福利都要進入發展目標。這就不僅涉及數量和規模的增長,還包括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所依賴的技術進步、制度優化和文化創新。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