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00763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民間投資62386億元,占全部投資60%以上,增長8.9%。這是民間投資增速兩年來首次高于整體投資增速。
春江水暖鴨先知。民間投資是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的支撐力量,是非公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一季度民間投資的亮眼表現,表明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因素繼續增多,企業家信心不斷增強,中央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的各項政策措施效果正在顯現。
破障礙,努力營造一視同仁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民間投資難,最難在準入。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民間投資工作,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并開展了專項督查,積極營造一視同仁的市場環境,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拓寬民間投資空間。
2016年10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17年3月份,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2017年9月份,國辦又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落實鼓勵民間投資政策措施,在鐵路、民航、油氣、電信等領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項目,務必使民間資本進得來、能發展。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豐富了民營企業投資機會。在各地公布的2018年PPP領域工作計劃中,加大對民營資本參與PPP的支持力度被列入不少地區的工作重點。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認為,推廣PPP模式能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創新活力,幫助民間資本獲得較好投資點以及長期穩定收益。應持續優化機制,確保民企和國企制度待遇平等,穩定投資意愿。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邢志宏表示,今年一季度,在民間投資活力增強的同時,民間投資的領域也在進一步拓寬,一些重點領域得到了加強,對供給結構優化、供給效率提升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去煩苛,多措并舉降低企業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聚力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不僅是當前政府改革的一個著力點,也是激活民間投資的關鍵。近年來,我國以簡政減稅減費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有效降低了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稅負,釋放了更大活力。
大力推進“證照分離”,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清理規范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不斷深化的“放管服”改革,為激發有效投資拓展了空間,破除了制約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的各種羈絆。
不合理的堅決取消,過高的堅決降下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為實體經濟增加了后勁。截至2017年底,營改增已累計減稅2.1萬億元。近兩年來,通過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推動物流降本增效、清理金融、進出口等領域和環節經營服務性收費,以及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收費等措施,企業負擔累計減輕超過5000億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之后,減稅降費措施密集出臺: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增值稅改革的措施,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4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4類政府性收費降費措施,預計全年可減輕企業負擔2506億元,加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的降低經營服務性收費等措施后,預計全年合計減輕社會負擔超過3000億元。
筑坦途,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提升民間投資服務能力。
健康穩定的政商關系對于穩定預期、提振企業家投資信心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舉措,著力破解政商“親”而不“清”、“清”而不“親”等問題,著力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促進企業家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尊重和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社會氛圍,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
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民間投資雖然呈現出向好態勢,但制約民間投資積極性的因素依然存在,今后還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和政策落實力度,繼續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條件。(記者 熊麗 董碧娟)
要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真正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正在加速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省會鄭州,2017年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績單。建好園博園,高質量辦好園博會;完成雙鶴湖公園、鄭州商城、苑陵故城遺址公園建設,新增生態廊道160公里、綠地800萬平方米以上。
不動產一般登記辦理時限壓縮至20個工作日查封登記和異議登記即時辦理抵押登記不超過10個工作日
力爭到2017年底,初步實現部門在線并聯審批;報建審批事項整合減少20%左右,審批事項平均辦理時限縮減20%左右,申報材料平均減少20%左右;非涉密投資項目網上在線辦理率達到100%。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在全省各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中開展各類證明集中清理規范工作,取消各類不合法、不合理證明;砍掉循環證明、重復證明。
今年,這些便民舉措全都能落地。要積極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全面建立政府定價管理的收費清單制度,年底前實現省、市、縣三級聯動全覆蓋。
6月14日上午,省長陳潤兒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學習貫徹全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全省推進“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
3月底,我省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建成運行,初步具備行政審批線上線下融合運行能力;4月初,河南自貿試驗區開封試行“二十二證合一”登記制度;我省還完善便民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行政(便民)服務中心,基本實現企業或群眾“進一個門、辦各種事”。
開年第一場國務院常務會議傳遞的信號再清晰不過了:2017年中央政府施政的“當頭炮”仍然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圖為2016年11月21日,李克強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座談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說,政府工作報告表達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勇氣和決心,令人振奮。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以問題導向推出的一系列民生改革舉措,將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改革的辦法和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初顯。既著眼于當前問題的解決,又為長遠發展打下扎實基礎,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經濟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將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形成有力支撐。
創新永無止境,改革未有窮期。激蕩的改革大潮,呼喚不斷邁向縱深的“放管服”改革,更加美好的現代中國,也需要不斷深化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托舉。
世界銀行聯合普華永道發布《世界納稅指數2018》報告顯示,我國企業2016年度納稅時間較上一年度大幅縮短52小時,降幅達20%,比2012年度減少191小時。辦稅時間持續壓縮的背后,是一系列“放管服”措施不斷加碼——
12月21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2018年我省經濟工作,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明確目標任務,抓住重點關鍵,科學謀劃我省明年經濟工作。
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管委會副主任鄭紅英介紹,河南自貿區掛牌以來,截至11月20日,開封片區入駐企業1740家,新增注冊資本金408億元,億元以上企業60家,其中外資企業18家。
我市還將加快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今年12月底前建立政府部門互聯互通的政務信息系統名單和共享信息目錄,確保2018年6月底前實現市政府各部門整合后的政務信息系統統一接入鄭州市共享平臺。我市要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進一步健全隨機抽查系統,完善相關細則,確保監管公平公正、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