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要求立即停止所有代幣發行融資交易活動后,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相關部門正積極推進政策落地,5日部分北京募資平臺已接到來自監管方面的通知,要求平臺將ICO發行人相關信息上報。
監管火速推進
關于ICO整治的相關公告下發后,中國證券報記者昨日從知情人士處獨家獲悉,監管部門已向中資銀行、從事網絡支付業務的非銀行支付機構下發落實對代幣發行融資開展清理整頓工作,加強支付清算管理相關通知,并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立即停止直接或者間接為現有代幣發行融資交易平臺(通知給出了平臺名單)提供賬戶開立、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支付結算服務;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甄別涉及現有代幣發行融資交易平臺的個人賬戶,發現大額或高頻出金入金交易,符合反洗錢可疑交易報告標準的,應立即采取限制性措施,并向監管部門匯報;銀行和非銀支付機構不得為代幣發行融資交易平臺新開賬戶,并對現存賬戶資金進行逐日監控;銀行非銀機構應立即暫停代幣發行融資交易平臺的非柜面交易支付結算服務,各支付機構對現有代幣發行融資交易平臺的支付賬戶應限制其只能向在京同名銀行賬戶出金。
某ICO項目發行人表示,5日北京部分募資平臺已接到監管部門通知,要求平臺上完成募資的ICO發行人和正在平臺上進行募資的發行人申報個人信息以及項目相關銀行賬號信息。
業內人士表示,通知的內容與此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關于代幣發行融資開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99號文)內容多有重合,可見監管層對相關規定十分重視。
部分代幣交易平臺尚在觀望
自4日央行等部委公告要求立即停止所有代幣發行融資交易活動后,募資平臺紛紛做出反應,與之形成對照的是,部分代幣交易平臺仍在觀望。據統計,9月4日當日有12家募資平臺公告表示停止ICO新募資項目,但提幣功能正常。ICO365、ICOAGE等募資平臺已停止ICO募資服務,ICOAGE公告了“退幣”的具體安排。
央行發布的公告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業內人士認為這明確叫停了ICO的募資平臺(一級市場),但是仍有部分代幣交易平臺(二級市場)在觀望中。
截至記者截稿時,業內知曉度較高的代幣交易平臺中,中國比特幣在首頁掛出了風險提示信息:“比特幣等數字資產不是當局發行的,沒有國家或組織承擔風險,具有極高的價格波動風險,投資需清晰地認知并有相應承擔能力”,但沒有掛出暫停代幣交易的信息。聚幣網9月4日公告表示擁護監管,記者截稿時聚幣網尚未停止代幣交易。
有業內人士表示,交易平臺對央行公告的理解依然存在一些分歧。不過,虛擬貨幣與ICO監管研究人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鄧建鵬認為,“代幣融資交易平臺”應理解為既包含融資平臺又包含代幣交易平臺。代幣交易平臺炒幣行為對ICO狂熱負有主要責任,理應受到監管約束。
法律人士:ICO發行人需妥善“善后”
ICO項目叫停之后如何善后,是目前擺在項目發行人面前的大難題,而妥善地善后仍需要監管細則明晰相關規定。中國科技金融法律研究會理事肖颯認為,已經完成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募集,但尚未發行代幣的項目發起人可將募集的幣原路返還。已經完成募集、發放了代幣,不過代幣尚未上線交易,且募資來的“虛擬貨幣”尚未使用的,ICO發起人應該主動披露項目情況,結合項目前期消耗,安排退還募集的“虛擬貨幣”收回“發行的代幣”。
肖颯進一步指出,最復雜是第三類:募資完成、代幣已發行,且代幣已上線交易。針對這種情況,可借鑒上市公司私有化辦法,由ICO發起人以一定的價格回購投資者手中的代幣。
鄧建鵬認為,對于已經上線交易的代幣,究竟怎么處理還需明確。如果項目發起人已經花了募得的“虛擬貨幣”進行項目研發,理論上可以一定的方式凍結項目剩余資金,償付代幣持有人。不過考慮到入場時間不同以及比特幣幣價波動,部分投資者可能會遭受較大損失。
4日央行公告后,比特幣價格大幅跳水。據火幣網數據,4日14時央行公告前至5日中午15時,比特幣價格從28590元跳水至25400元,降幅11%。國內和海外比特幣價格出現顯著價差。4日15時比特幣價格下跌起,有玩家已經通過在不同平臺間用程序自動搬磚實現收益數百萬人民幣。(記者 吳娟娟)
在“PPT融資”、項目造假等亂象橫行之際,央行、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七部門9月4日出手正式叫停ICO融資。
9月2日晚間,中國首家比特幣交易平臺——比特幣中國宣布即日起暫停ICOCOIN充值與交易業務。這是自ICOINFO之后又一家平臺主動關停業務。
由于參與ICO需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來支付,ICO的火爆直接推動了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的新一輪暴漲。今年以來,比特幣價格逐步走高,從一枚6000多元一路飆升至30000元人民幣左右。
近期ICO這種融資方式大熱:一個小時,1600比特幣(價值約2700萬元人民幣)的“數字”貨幣落袋……這是國內某數字貨幣機構最近ICO的成績。而今年6月12日,Bancor Foundation三小時內籌集價值1.53億美元的以太幣。
一夜暴富的賺錢效應已經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甚至是連比特幣都不知道的大媽們火線入場,但是隨后又傳出不少白皮書造假、坐莊行騙、卷款跑路等負面新聞。監管層最近也已經開始關注ICO亂象,多部門頻頻對ICO風險發聲。
即便收益率高得離譜,投資者依舊趨之若鶩。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ICO累計融資規模已達26.16億元人民幣。
中國證監會日前正在向部分區塊鏈企業就ICO監管征詢意見,且尤其關注那些打著虛擬貨幣名義進行傳銷、詐騙的ICO項目。目前正處于收集意見和討論的階段,年內或出臺相關監管政策。
ICO(Initial Crypto-Token Offerings,首次公開加密代幣發行)是從加密貨幣及區塊鏈行業衍生出的項目眾籌概念。區塊鏈初創企業/項目通常會發行一定數量的加密代幣(Crypto-Token),通過向愛好者和投資者公開預售加密代幣,為企業/項目籌集資金。
《公告》表示,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涌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對各類使用“幣”的名稱開展的非法金融活動,社會公眾應當強化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及時舉報相關違法違規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