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項技術像轉基因這樣,讓各方觀點如此對立:相互矛盾的實驗證據,極端憤怒的話語表達,莫衷一是的研究結論……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很多時候被情緒和利益左右。不管怎樣,一些基本的共識正在艱難達成,而這些共識能否把轉基因應用鎖定在安全和可控的范圍內,我們仍將拭目以待。
轉基因食品已隨處可見
隨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轉基因農作物的推廣,轉基因農產品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統計數據表明,28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作物。全球約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轉基因產品。
截至目前,我國共批準發放7種轉基因植物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分別是耐貯藏番茄、抗蟲棉花、改變花色矮牽牛、抗病辣椒(甜椒、線辣椒)、轉基因抗病番木瓜、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玉米。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4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除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的種植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用途僅限于加工原料。
表面上看,這些加工原料似乎離餐桌還有一定的距離,然而,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告訴記者,國內超過一半的油脂消費都是大豆油,90%的大豆油是轉基因的。轉基因番木瓜“華農1號”研究團隊成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李華平告訴記者,“華農1號”每年種植面積估計約3.5萬畝,占廣東番木瓜市場銷售約40%。
轉基因技術就是這樣走上餐桌的。你見或者不見,它就在那里。
“在目前的情況下,轉基因食品其實已經很普遍了。不管你是有意無意,知情還是不知情,實際上我們都已經在食用轉基因食品。”教育部食品營養與安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天津科技大學教授王俊平說。
爭議沸沸揚揚
巨大的爭議隨之而來。
自1996年實現商業化種植以來,轉基因可能是農業史上最有爭議的技術。支持者認為轉基因技術能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反對者則從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知識產權安全等方面提出質疑。
首先,轉基因食物是否安全?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朱禎研究員認為,吃含有轉基因的食品將會改變人類遺傳特性的擔心是毫無科學依據的。從長遠來講,轉基因食品跟常規育種得到的食品一樣,并沒有產生有別于其他食品新的不可預期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7年《關于轉基因食品的20個問題》文件中則謹慎地說:“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風險評估,并且可能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
王俊平指出,安全評價體系不完善是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存在擔憂的根本原因。
“現階段沒有問題,不意味著以后就沒有問題,研究是在不斷深入的。比如蘇丹紅,原來是可以用的,后來研究出有可能致癌就不能用了。并且現在轉基因技術也是五花八門,基因也是各種各樣,潛在的風險難以預料。”王俊平說。
其次,轉基因技術是否威脅生態安全?在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林敏等生物學家看來,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拓寬了可利用基因的來源,實現了育種工作的可預期性,精準、可控、高效,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是生物育種的技術革命。
“但是,現在還沒有人敢說轉基因技術對生態沒有影響。”農業政策專家、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程同順說。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專家王芳指出,抗蟲作物可能會使食物鏈中斷,而昆蟲在進化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對毒性蛋白的抵抗能力,出現所謂“超級害蟲”。“美國環境保護局規定,在種植抗蟲害轉基因作物的田地周圍,必須保留一塊專門種植普通作物,讓害蟲有個避難所。”
第三,知識產權的安全性如何保障?程同順認為,轉基因食品涉及種子轉基因專利權,而我國還缺乏相應的知識產權,大批量商業化種植存在風險,因為一旦用轉基因種子后,想恢復到過去傳統的種植都很難,短時間內不可能培育那么多種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