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前出現的一些互聯網保險風險隱患,保監會9月20日發布通知,提醒消費者在互聯網平臺購買保險時要注意防范產品中的一些“忽悠”以及“魚目混珠”的風險。
保監會方面表示,近年來互聯網保險業務蓬勃發展,在給保險消費者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風險隱患。其中,一類風險是產品宣傳藏“忽悠”。目前互聯網保險險種主要涉及電商類保險、旅行類保險、車險、意外險、健康險,以及一些場景創新類產品(如航班延誤險、退貨運費險等)。有的保險公司為片面追求爆款、吸引眼球,存在保險產品宣傳內容不規范、網頁所載格式條款的內容不一致或顯示不全、未對免責條款進行說明、保險責任模糊等問題,容易造成消費者誤解。
針對銷售誤導風險,保監會提醒消費者,在互聯網平臺購買保險時一定要仔細閱讀保險合同,一方面要主動點擊網頁上的保險條款鏈接,認真閱讀保險合同和投保須知,了解保障責任、責任免除、保險利益及領取方式等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不要望文生義,如果有疑問,及時咨詢保險公司客服。
另一類風險是不法行為“魚目混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平臺虛構保險產品或保險項目,假借保險之名非法集資。或承諾高額回報引誘消費者出資;或冒用保險機構名義偽造保單,騙取消費者資金。
對此,保監會表示,保險的主要功能是為社會公眾提供風險保障,而不是提供高額投資回報,建議保險消費者先要合理評估自身需求,選擇符合自身保險保障實際需求的保險產品。其次,在網上投保后,可通過撥打保險公司統一客服電話、登錄官方網站或前往保險公司柜面等方式核驗所購保單的真實性。最后,要提高警惕,不盲目相信高收益宣傳,不隨意在可疑網站提供個人信息,自覺抵制誘惑,謹防上當受騙。
另外,保監會稱,消費者在享受保險服務過程中,如果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請及時投訴;如果您遭遇以保險為名實施的詐騙,請盡快通知開戶銀行和保險公司,并向公安機關報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距離10月1日《中國保監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即“134號文”)正式實施已不足一星期。
2017年可謂是保險業的監管年。在保監會加大對于企業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后,險資資金在運用方面的違規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保監會稽查局副局長楊玉山1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保險資金未發生非理性舉牌、境外收購等激進投資行為。
在保監會18日召開的“1+4”系列文件落實效果新聞發布會上,保監會稽查局副局長楊玉山表示,目前,保險業風險積聚得到明顯遏制,市場亂象受到堅決阻擊,行業出現了健康、平穩、良好的發展拐點。
在9月15日舉辦的“2017金融街論壇”上,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表示,重點是強機制、增強風險意識,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筑牢金融安全防線,形成一盤棋的風險防控格局。
近期,記者從業內獲悉,今年上半年,全保險行業保險代理人員達745.17萬人,較年初增加87.89萬人。但引人注意的是,僅四大上市險企合計增員就達到63.8萬人,占比超過行業增員的七成。
9月13日,保監會在印發的《關于加強保險消費風險提示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將建立統一保險消費風險提示平臺,對發現的保險消費風險苗頭及時發布提示信息,筑牢防控消費風險的防線,防患未然,減少消費糾紛和投訴。
據保監會網站消息,保監會近日印發關于在保監會公務活動中禁止飲酒有關事宜的通知。
記者7日從保監會獲悉,9月7日,中國保監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廣西南寧召開了第3屆中國-東盟保險合作與發展論壇。
據保監會6日消息,中國保監會日前召開外資保險公司座談會,邀請10家外資保險公司負責人圍繞“保險業回歸本源 服務實體經濟”進行了座談。
9月5日,保監會召開外資保險公司座談會,邀請10家外資保險公司負責人圍繞“保險業回歸本源 服務實體經濟”進行了座談。
近日保監會向各財產保險公司下發內部通知,要求于2017年9月15日前報送信用保險虛假貿易典型案例及相關數據,以摸底近期出現的新型欺詐現象。
監管處罰力度不斷加碼。近日,保監會下發行政處罰書,公布了華安財險及其6位高管編制提供虛假資料的違法違規行為,被罰74萬元。
近日,一位浸淫保監系統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雖然沒有正式的發文和官方說法,但從實際情況觀察,保險公司的批籌從今年2月開始已經停止了。
7月28-29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保險業學習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專題培訓班”上表示,要深化推進公司治理改革,堅決防止出現大股東操縱的現象,不能使保險機構異化為少數人的融資平臺。